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
2022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三周年之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线上专题研讨活动。与会教师围绕“3·18”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线上授课期间如何精准掌握学生学情和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英教授谈到,今天的思政课要着力凸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想办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宣讲,下大力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是实现学讲结合。老师不能单一的就教材讲教材,就理论讲理论,而是要结合历史故事、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等元素,打造“思政大餐”。
邸艳英教授建议,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比较中西方围绕疫情采取的政策方针、应对措施及防控结果,教育大学生坚定中国道路与政治认同,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担当精神,让思政教育真正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要讲好身边抗疫故事,引导学生从学校3月份以来的抗疫斗争中体会大学生志愿者的勇敢担当、教师志愿者的大爱无疆、安置地区的政府及人民的真诚奉献、兄弟省份的大力援助,让这场身临其境的抗疫故事进入课堂,来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以榜样感召人、带动人,促进学生成长。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付宇泽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用好“大思政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姜晓甜结合“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谈思政课建设,认为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整体建设,以“四个服务”为根本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传统,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做好理论斗争、舆论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评价社会现象。
武林老师提到,教学载体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注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线上教学期间,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或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运用案例、视频、图片等素材讲好抗疫故事。同时也要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延伸教学时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以做到多种载体相结合,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思政教育。
青年教师冯慧谈到,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糖,但不能光吃糖,最好的方式是将糖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办好思政课,就要在“放糖”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让思政课“有温度、有甜度”;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更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引发深入思考。
学院全体教师就“八个相统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为如何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的思政课再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应该是结合了时代精神、多元特色、当下热点等元素的引发青年共鸣的思政大课。面对当前吉林省严峻的疫情形势,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自觉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